李學純:從破爛堆里“扒”出來的中國味精大王

2009-07-22 14:58:41      挖貝網

  54歲的味精大王李學純并不擔心給人“王婆賣瓜”的印象,面對記者,李學純不厭其煩地解釋,與味精相比,雞精大部分的成分還是味精。每當說到激動的地方,李學純嘴里就會蹦出一連串山東話。

  李學純任董事長的阜豐集團是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味精生產的最大廠家,李學純說:“2008年我們的銷售額是35億元。一切都是從‘撿破爛’開始的。”

  撿破爛成就味精行業(yè)老大

  李學純1982年大學畢業(yè),不久當上了酒廠的廠長,但是瞄上的卻是一墻之隔的味精廠。

  當時,李學純覺得白酒競爭太激烈,沒什么前途,隔壁的味精廠產品質量不錯,但是管理無方,他想試試身手。1999年,山東莒南味精廠改制,李學純召集了40多名親朋好友,一共集資了195萬元買下了這個廠,改名山東阜豐發(fā)酵有限公司,彼時這個廠凈負債在2000萬元左右。

  1999年在山東沂蒙山區(qū),195萬元不是一個小數字,不過要買全新的味精生產設備,這點錢無異于杯水車薪。

  李學純的解決之道是當“破爛王”。1999年前后,國內味精企業(yè)有200多家,但是有三分之二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tài),大量生產設備閑置。李學純說:“我們發(fā)起了一次‘撿破爛’運動。人家一個車間的機器設備,價值1000多萬元,我們花10萬元收購回來,光用汽車拉都裝了幾十車。另外一家企業(yè)有3臺鍋爐處理,3臺鍋爐新的要1000多萬元,我們買二手的只花了30多萬元。”

  阜豐集團財務總監(jiān)龔卿禮說,阜豐能夠“撿破爛”要感謝城市化。1999年后,房地產開發(fā)熱席卷全國,而國內眾多的味精廠原來都位于城市中心,難逃被拆遷的命運,拆遷后的機器設備都是被當成垃圾用推土機推走,阜豐出錢收購,自然應者云集。

  李學純的撿破爛隊伍席卷大江南北。3年之后,依托廉價收購的二手設備,李學純的阜豐公司谷氨酸(味精主要原料)年產能達到5萬~6萬噸,進入全國前十名,名聲大振。慕名參觀的絡繹不絕,但是滿目二手設備的場景也令來訪者大皺眉頭。

  但李學純沒有覺得丟臉,他說:“用這些舊設備,第一不需要大量資金,不用向銀行大量借款,不用支付利息;其次設備的折舊費很少。這樣我們生產味精的成本是同行業(yè)最低的。”

  味精行業(yè)的價格屠夫

  收破爛可以進入行業(yè)前十名,要成為行業(yè)老大還得有點別的招數。利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李學純淘汰了將近一半的競爭對手。

  李學純說,決定味精原料谷氨酸成本的主要是玉米和煤。要想再做大的話,只能尋找更便宜的玉米和煤炭。

  李學純將手伸向了陜西寶雞市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金川開發(fā)區(qū),李學純新建成的分公司占地面積1.25平方公里,步行走一圈要一個小時,這里成為李學純最大的生產基地。當地的玉米每斤要比山東便宜4分錢,煤炭每噸只要不到200元,山東的煤價是每噸600元左右,巨大的成本優(yōu)勢讓李學純在呼和浩特連續(xù)上馬了總計年產24萬噸谷氨酸的生產線,龐大的產能和成本優(yōu)勢讓2007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李學純進一步崛起的大好時機。

  李學純說:“由于成本低,我們的毛利率在30%左右。2007年開始,玉米價格大幅上漲30%,其他味精生產企業(yè)成本上升很快,正是要漲價的時候,我們主動降價,把毛利率降到10%~12%的位置。在這樣的價格面前,到2008年下半年,全國的味精生產企業(yè)少了20多家,還剩下20家。”

  此后,各種原材料的價格已經從暴漲轉為暴跌,價格戰(zhàn)之后的阜豐谷氨酸毛利率重新站上30%的水平,阜豐集團的營業(yè)額則從2007年的24.5億元躍升至2008年的35.9億元。

  雖然坐上了中國味精大王的寶座,但李學純還有更大的野心。李學純說:“味精是一個傳統行業(yè),全國每年消費160萬~180萬噸的味精,我們年產能已經達到30萬噸左右,雖然每年味精的消費還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但是一個行業(yè)終究有限度的。”

  從2003年開始,李學純開始用從味精上賺來的錢研究上馬黃原膠項目。黃原膠的原料仍然是玉米,主要用在食品和石化行業(yè)中,起增稠劑的作用,世界上只有3~5個國家能夠生產。阜豐的黃原膠項目目前年產能近4萬噸,毛利率達到35%,李學純說:“我們的武器仍然是低成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