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女孩開淘寶店自當模特 荷賽獎得主任攝影師

2009-08-20 15:57:38      專欄

  冰點特稿第720期:這組照片與新聞無關

  “這些照片和新聞沒有什么關系。”傅擁軍說,“它們講述的,只是一個普通女孩在龐大而不可捉摸的命運面前,頑強尋找自己生命出路的普通故事。但我相信,會有人從這些照片里,讀出我想要傳達的東西——力量、勇氣和愛。”

  《中國青年報》記者 林天宏

劉仁艷在天臺上拍攝的時裝照

劉仁艷在天臺上拍攝的時裝照

劉仁艷在天臺上拍攝的時裝照

劉仁艷(右)在王芳處學習開網(wǎng)店

傅擁軍拾到的帶血日記本

  在不計其數(shù)的網(wǎng)上服裝店里,劉仁艷的店鋪并不起眼。從今年5月12日開張以來,這個名叫“北川羌族小妹”的服裝店,至今一共只做成了98單生意,平均一天還不到一單。很多時候,甚至兩三天沒有一個顧客上門。

  但來過這里的許多人,都會被店鋪里那些真人模特的照片吸引。這是一組特別的照片——地點是一處簡陋的天臺,在并不晴朗的天空下,店主劉仁艷站在一把鮮艷的紅凳子上,擺出各種各樣看上去不那么專業(yè)的姿勢,展示著自己身上待售的服裝。

  這些“業(yè)余”的時裝照,出自一位名叫傅擁軍的專業(yè)攝影師之手。浙江省《都市快報》的這位攝影部主任,此前從來沒有拍過這樣的照片。他的鏡頭對準的大多是突發(fā)性的新聞事件。2009年,這個在國內(nèi)已小有名氣的攝影記者,還獲得了國際攝影記者的最高獎項荷賽獎。

  但這一次,他的鏡頭不是用于紀錄,而是想為這個22歲的北川羌族女孩做點什么。她原本在廣東順德一家電子工廠當文員,但“512”地震中,她17歲的妹妹劉仁春不幸遇難,為了陪伴孤獨的父母,她辭去工作回到四川,開始了網(wǎng)上創(chuàng)業(yè)生涯。

  “這些照片和新聞沒有什么關系。”傅擁軍說,“它們講述的,只是一個普通女孩在龐大而不可捉摸的命運面前,頑強尋找自己生命出路的普通故事。但我相信,會有人從這些照片里,讀出我想要傳達的東西——力量、勇氣和愛。”

  1

  所有的故事,都要從北川中學廢墟上一本帶血的筆記本說起。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的第5天,傅擁軍來到北川中學的廢墟上,那時候,救援工作已經(jīng)接近尾聲。這個攝影記者看到,許多救援的大型設備車輛依舊在廢墟上忙碌著,腳邊散落著許多再也找不到主人的物件——敞開的書包、滿是塵土的書本和筆、還有一些紀錄著年輕面孔的照片。

  在震耳欲聾的機械轟鳴聲中,這個38歲的男人噙著眼淚,邊走邊翻撿著腳邊的遺物。不知道過了多久,一本帶著觸目驚心的血跡的日記本,突然進入了他的視線。

  筆記本的封面上,貼著兩張大頭照。中間最顯眼的那張,是一對情侶的合影。右下角還有一張單人照,一個小姑娘對著鏡頭,打著V字形手勢,露出俏皮的微笑。不過,原本乳白色的封面,已經(jīng)被血液浸透了,粘在一起,現(xiàn)出灰暗的顏色。

  傅擁軍小心翼翼地把筆記本翻開,扉頁上寫著主人的名字“劉仁春”。他一頁頁地翻著,在筆記本的最后,他發(fā)現(xiàn)了6個電話號碼,分別寫著:爸爸、媽媽、姐姐、老師,還有兩個同學的名字。

  這個攝影記者原本想把筆記本帶走,但他又覺得,“也許把它留在這里,是最好的歸宿”。于是,他拿起相機,拍下了這6個電話號碼,然后又把筆記本輕輕放回了原處。

  但這成了這個攝影記者從業(yè)8年來最為后悔的一件事。

  當天晚上,傅擁軍回到了綿陽的賓館。在整理照片的時候,“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念頭”,他拿起電話,決定試著撥一下這6個號碼。他一個接一個地撥,前幾個都無法接通。他懷著“最后一絲希望”,撥打了“姐姐”的號碼,這次,話筒那邊竟然傳來了通暢的撥號音,一個女孩接通了電話。

  傅擁軍小心翼翼地問道:“你是劉仁春的姐姐嗎?”

  “你有我妹妹的消息嗎?!”話筒那頭的聲音突然變得急促起來。

[page]

  2

  這是地震之后,劉仁艷第一次聽到有關妹妹的消息。

  那些天,遠在廣東的她不斷地撥打家人的電話,卻怎么也撥不通。她心急如焚地趕回了四川,但通往北川的道路已被封鎖,萬幸的是,她從一個逃出來的老鄉(xiāng)那兒,知道了父母平安的消息。

  可妹妹呢?

  這本是北川縣開坪鄉(xiāng)里一個普通的羌族家庭。父母務農(nóng),還在鎮(zhèn)上開了一家小飯館,但鎮(zhèn)上人少,生意一直不太好,每天能賺個十多塊錢,也就夠家里人的溫飽。

  在北川民族中學讀初中的時候,劉仁艷的成績一直都保持班上前五名,按照老師的推測,她高中考上北川中學沒什么問題。但家里實在太窮了,如果她要繼續(xù)讀書,那妹妹的學費就成了大問題。姐妹倆從小的感情就很好,妹妹劉仁春的性格像個男孩子,力氣也比姐姐大很多,劉仁艷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兩人一起上山去撿柴火,妹妹總讓她背樹枝,自己背更重的樹棍。家里窮,姐妹倆有時也會“搶”一些東西,劉仁春最不高興的事情,就是她總要穿姐姐換下來的舊衣服。

  不過,在姐妹倆究竟誰上學的問題上,姐姐還是作出了犧牲。2003年初中畢業(yè)后,16歲的劉仁艷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北川,去廣東順德的一家美資電子工廠打工,家里三口人一起賺錢,供妹妹上學。

  在外打工的那些日子里,妹妹每個星期都要和劉仁艷通上幾次電話,有時候,她還會和姐姐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她不喜歡班上的某個女生,或者是班上某個男生偷偷給她寫來了情書。她最喜歡問姐姐的就是:“就要過節(jié)了,你給我買什么禮物???”

  2008年5月11日那天晚上7點多,在學校寄宿的妹妹,又給劉仁艷打來了電話。當時劉仁艷正在準備第二天的自考,所以只和妹妹聊了不到5分鐘。不過,劉仁艷告訴妹妹,自己剛給家里寄去了幾件新衣服,其中有一件是給她買的。

  “那你和我說說啊,衣服是什么樣子的?”小姑娘在電話里興奮地問姐姐。

  “要保密。你回家就能看到了啊。”劉仁艷笑著回答。

  這卻是姐妹倆的最后一次通話。第二天地震了,被掩埋在校舍廢墟中的劉仁春,再也不能看到姐姐給自己買的新衣服了。

  3

  不過,在接到傅擁軍的電話時,劉仁艷依舊對妹妹的生還抱有很大的希望,她迫不及待地問起傅擁軍事情的原由。

  電話里,傅擁軍講述了自己撿到日記本的經(jīng)過,他還告訴劉仁艷,北川中學的幸存學生,都集中在綿陽的長虹影院。兩人約定,第二天早上在那里碰頭,一起尋找劉仁春。

  那天早上8點半,劉仁艷帶著妹妹的照片,在長虹影院的門口和傅擁軍碰面。她在劇院門口的幸存學生名單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沒有“劉仁春”三個字,而妹妹所在的高一(7)班,只有7個人在幸存名單上。

  值班的教師為劉仁艷叫來一名頭裹紗布的男生,他是劉仁春的同班同學,可地震之后,就再也沒見到過劉仁春。接下來,劉仁艷便聽到了她難以承受的消息。一個被救援者從廢墟中救出來的女學生說,她和劉仁春剛逃了幾步,樓就塌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廢墟下,她喊著劉仁春的名字,卻沒有回應,她摸到了邊上的那雙手,手已經(jīng)涼了。

  從一個專業(yè)攝影記者的眼光來看,2008年5月18日的這個早上,劉仁艷尋找妹妹的過程,將會是一組很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但作為一個人,一直陪著劉仁艷尋找妹妹的傅擁軍,卻實在不忍心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后來,他甚至關掉了機器,一心一意地幫助劉仁艷打聽劉仁春的下落。

  即使是在一年多以后的今天,劉仁艷在人群中穿梭著,手拿著妹妹的照片,淚流滿面,焦急地向身邊每個人打聽消息的那幅場景,依然能在這個38歲男人的腦海中清晰地回放。

  “我從不后悔自己沒拍下這些照片,作為一個人,我問心無愧。”他說,“但我真的很后悔,沒有把那本日記本撿回來,畢竟,這是劉仁春能夠留給她家人的最后一點記憶。”

  是的,這一年多來,劉仁艷和父母甚至找不到一個可以祭拜她的地方。日記本早已不知所蹤。如今的北川中學原址,已經(jīng)是一片被鐵絲網(wǎng)包圍著的瓦礫場,這個17歲女孩所在的那座教學樓,也成了一片永隔陰陽的黃土。

  4

  可生活卻不會因為悲傷而停止。

  如果留在廣東,劉仁艷無疑有著更好的發(fā)展。這是個上進的女孩,在枯燥的配件車間干了兩年后,靠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主管的賞識,調(diào)到了管理部門做文員。這幾年,她一直在讀深圳大學自考大專的物流管理專業(yè),地震之前,自考的16門課程,她已經(jīng)考過了15門。

  2008年年底,那家工廠準備提拔她當工會主席助理,這就意味著她能從一個普通文員晉升為工廠的中層管理。但讓大多數(shù)工友感到意外的是,她卻決定辭職回到四川。

  妹妹死后,父母終日思念,身體越來越不好,尤其是母親李秀瓊,原本就有嚴重的支氣管炎,這一年中,又得了慢性鼻炎,不斷地咳嗽,吃任何東西都嘗不出味道。

  “其實我是很矛盾的。”劉仁艷解釋說,“但沒有辦法,妹妹已經(jīng)不在了,父母就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她四處尋找工作,然而正趕上金融危機,許多工廠都在裁員,劉仁艷連連碰壁之后,最終在成都一家服裝批發(fā)市場當起了導購員。每天凌晨3點來鐘,她就要起床,接待那些一大早來“批貨”的主顧們,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點鐘才能休息,每個月拿到手的,也不過1000塊錢出頭。

  而從地震災區(qū)采訪回去后,傅擁軍又慢慢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軌道里——出差、采訪、拍照,這個攝影記者重新開始了他忙碌的工作。

  但總有什么跟以前不一樣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和劉仁艷聯(lián)系,問問這個讓他掛念的姑娘的近況。盡管此后很久都沒再見面,但他卻一直想著這個北川女孩和她的家人,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幫助劉仁艷開網(wǎng)店的念頭,是突然間鉆進傅擁軍腦子里的。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浙江省,傅擁軍接觸過很多開網(wǎng)店的年輕人,他們生意大多做得很不錯,而且杭州又是國內(nèi)服裝業(yè)最為發(fā)達的省份,如果他能幫助找到貨源,那么劉仁艷為什么不能試試呢?

  可是劉仁艷對網(wǎng)上開店幾乎一無所知。在此之前,她對網(wǎng)絡的了解僅限于QQ聊天,連電子郵件都不會用,更別提網(wǎng)上開店“這么專業(yè)的事情”了。

  于是傅擁軍為她物色了“輔導老師”。那是他一個開網(wǎng)上服裝店的朋友,叫王芳,是個和善的女人,在地震的時候,她曾經(jīng)捐過一些錢物,也一直想著,能夠幫助災區(qū)的人。

  傅擁軍給劉仁艷買了到杭州的往返機票,這個羌族姑娘第一次來到這個美麗的旅游城市。可她并沒有時間游玩,在王芳的店里,她呆了整整五天,學習網(wǎng)上開店的全過程。

  在王芳的眼中,這是個文靜有禮貌的姑娘,總是把“謝謝你”掛在嘴上。而劉仁艷的聰明勁也讓王芳感到吃驚,很多很復雜的程序,只要教上一遍,她就馬上學會,操作起來,甚至比店里的很多熟練工都要輕松。

  但在那五天里,王芳似乎沒有見過她“真正高興的樣子”。有時候,劉仁艷也會笑,但眉頭卻一直鎖著,在吃飯的時候,也經(jīng)常一個人沉默不語。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傅擁軍帶著《都市快報》攝影部的同事們,在一家KTV給劉仁艷送行。那天,劉仁艷顯得特別高興,她喝了幾口酒,還給人們跳起了羌族的傳統(tǒng)舞蹈,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小會兒。

  可現(xiàn)在,回憶起這一幕,劉仁艷卻有些內(nèi)疚起來。因為那段羌族舞蹈,是過去妹妹還在的時候,她們兩個經(jīng)常一起跳的。

  “說實話,我很羨慕那些能找到(遺體)的家庭,起碼,他們還能有個說話的地方。”坐在泛著微光的電腦屏幕前,這個22歲的姐姐低聲說著,眼淚悄悄地從眼角流出來:“有很多人告訴我,你要把妹妹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啊,可是,我總想問他們,求求你們,能不能告訴我,我的好妹妹究竟在哪里?”

[page]

  5

  在妹妹的一周年忌日——2009年5月12日這天,劉仁艷的“北川羌族小妹”服裝店開業(yè)了。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間,劉仁艷希望,“能夠用這個特殊的日子,來記錄自己重新開始的人生。”

  頭些天,生意好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為傅擁軍對這家網(wǎng)店的報道,首日的瀏覽量就有5000多人次,雖然那天劉仁艷前去北川祭拜妹妹,沒能在線,但許多人還是買下了店里的衣服,還有很多留言,鼓勵她“好好生活”。

  一時紅火的生意,讓劉仁艷對網(wǎng)店的前景非常樂觀,她甚至有點“被沖昏了頭腦”,接下來的那個周末,她拖著男朋友去了服裝批發(fā)市場,一下子批了2000多元的衣服,這幾乎是兩人身上所有的存款了。

  然而被媒體激發(fā)出來的熱情顯然不能持久,劉仁艷很快發(fā)現(xiàn),小店的生意越來越清淡,有些時候,甚至好幾天都沒有一個顧客上門。

  網(wǎng)上的服裝店太多了,有幾個人會注意這樣一家小小的店鋪呢?而且,貨源是個大問題,從批發(fā)市場拿回來的那些衣服,“沒有什么特色”,盡管2000元已經(jīng)是劉仁艷最后的本錢,但這樣的小數(shù)目,顯然不能從批發(fā)商那里拿到更優(yōu)惠的價格。

  大多數(shù)時間里,劉仁艷每天早上9點就準時坐在電腦前,守候著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上門的顧客,一直忙碌到夜里12點。她不愿意錯過任何一個機會,電腦是從來不關的,有時,夜里睡到三四點,迷迷糊糊地聽到音箱里傳來“叮咚”的詢問聲,馬上就得翻身起來看看,但她通常會很失望,那只是個廣告而已。

  她會遇見一些難纏的顧客。前半個月,有個顧客在她這兒買了一條褲子,劉仁艷按照確定的尺碼發(fā)了貨,但對方收到后,卻說褲子太小,要求退貨。劉仁艷和她磨了一下午,最后也沒能拗過她,不僅沒做成這單生意,還倒貼了10塊錢的運費,這幾乎是她那一整天的收入。

  不過,盡管心里“委屈得想哭”,她卻不得不賠著笑臉。她已經(jīng)習慣了把這些原本陌生的顧客稱為“親”,雖然人家退了她的貨,讓她賠了錢,她依然得和“親”道謝。

  她不得不振作起精神來面對這一切,因為這個小小的網(wǎng)店,寄托了她如今唯一的夢想。這個夢想是那樣地強烈,尤其是在母親李秀瓊這一年里接連做了兩次手術(shù)之后。今年4月,還在批發(fā)市場當導購員的劉仁艷就把母親從山里接了出來,在綿陽做了鼻炎手術(shù),可回去后沒多久,母親又被發(fā)現(xiàn)有子宮肌瘤,6月又接受了一次大手術(shù)。

  “我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的身體能夠平平安安的,然后我和男朋友努力工作,賺錢把他們從大山里接出來。”劉仁艷說。

  生意清淡的時候,劉仁艷會打開電腦D盤里一個藏有照片的文件夾,看一看妹妹的樣子。

  在她的衣櫥角落,還掛著一件從未穿過的新衣服。那是地震前幾天她寄給妹妹的那件白色短袖。衣服的袖口有著精致的白色蕾絲花邊,胸口還有一個小小的蝴蝶結(jié)。她偶爾把這件衣服拿出來看一看,好像妹妹隨時會從外面回來穿上它一樣。

  6

  劉仁艷的難處,遠在千里之外的傅擁軍是知道的。今年7月,他趁一個到四川出差的機會,特意聯(lián)系了一家服裝商,帶上了20多套新出廠的夏裝。他想讓劉仁艷穿上這些衣服,然后專門為她的網(wǎng)店拍上一些真人模特的照片,也許會對她的生意有所幫助。

  從一個攝影記者的眼光來看,劉仁艷稱得上“美麗”:1.65米的身高,身材勻稱,瓜子臉,眼睛大而有神,白凈的皮膚,笑起來嘴角兩個小小的酒窩。

  她也是愛美的,這從她那間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十多平方米的臥室就能看得出來。她甚至會把那些包裝盒里的淺藍色泡沫塑料,剪成一個個小格子,用雙面膠粘在書桌邊的墻壁上,變成看起來很別致的書架。

  不過,自從開網(wǎng)店以來,這個羌族姑娘已經(jīng)很久沒穿過新衣服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里,她總是把兩件舊T恤來回換著穿——一件黑色的,是朋友送給她的廣告衫,還有一件淡紫色的,是去年夏天她從地攤上買來的,花了40塊錢。

  盡管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為積壓在手里的一批衣服發(fā)愁,她也不舍得自己拿出一件來穿。

  但是,在7月的那天下午,隨著傅擁軍的到來,這個女孩終于有了一個機會,可以換穿20多套不同的時裝。

  劉仁艷租住的房間太小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拍攝場所,最后把地點定在了劉仁艷租住的樓房的天臺上。

  這是一棟22層樓房的頂端,到處樹立著樓下住戶廚房的油煙機排放煙囪,找來找去,他們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干凈”的背景??锤祿碥娍钢鴤€大相機吃力,劉仁艷的男友特意搬上來一只紅椅子,讓他坐下來休息。

  沒想到,這張紅椅子一下給了傅擁軍某種靈感,他靈機一動,讓劉仁艷站到椅子上。她背后的天空,就成了最“干凈”的背景。而換衣服的地方,就是天臺一個偏僻的角落,有兩根煙囪擋著,周圍高樓里的人也看不見。

  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劉仁艷換上了這20多套新衣服,她站在椅子上,擺出各種各樣有點業(yè)余的姿勢,沒有影棚,沒有布光,沒有背景布,也沒有靜物臺,在灰暗色的天幕下,這個羌族女孩,和那把鮮艷的紅椅子,構(gòu)成了鏡頭里惟一的亮色。

  然而這樣的照片,顯然不如那些精心設計的專業(yè)網(wǎng)店模特時裝照更吸引顧客,這究竟能幫上劉仁艷多大的忙?傅擁軍自己心里也沒有把握。

  而且,當他把照片上傳到自己的博客后,也引來了許多網(wǎng)友的非議。有人覺得,這是在利用地震做噱頭,用人們的同情心來賺錢,還有人覺得,傅擁軍為了吸引人氣,在人為地制造新聞。

  其實,如果時光倒流幾年,傅擁軍也很難認可這樣的“攝影作品”。他從一所中專的駕駛專業(yè)畢業(yè)后,先后當過大貨車司機、交通協(xié)管員、派出所民警和文化局的宣傳干事,那個時候,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他最喜歡的題材,是拍攝“各種大場面,大事件”,或者是“跑到很遠的、人跡罕至的地方去搞創(chuàng)作”。

  但在見到那幅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后,年輕的傅擁軍“好像豁然開竅了”。他越來越意識到,“那種照片并不是生活的本質(zhì)”,“在最平淡的日子里,在最普通的人身上,也有很多有意思,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等待著攝影者的鏡頭去捕捉。”他說。

  所以,在為劉仁艷拍攝照片的過程中,這個攝影記者突然從心里油然生出一種“尊敬感”。

  “別的漂亮女孩子穿衣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美麗,可她穿上這些衣服,是為了把它們推銷出去,來換取一些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那么,這把紅椅子,不正是劉仁艷尋找夢想的一個舞臺嗎?”這個38歲的男人感慨地說,“生活就是這樣在瑣碎與尋常間尋找著自己的出路,能成為這個女主角的攝影師,我覺得自己很榮幸。”

  這樣的理念,也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的共鳴。一個網(wǎng)友在看完照片之后,在傅擁軍的博客里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雖然說拍攝這一組照片,是為了能讓網(wǎng)店經(jīng)營更好,但它背后的故事,正如這平實的畫面風格一樣,有血有肉,與人親近,看似平淡,卻能為你娓娓道來。這故事與商業(yè)有關,但我們卻可以從中領悟到商業(yè)以外更多的、更沉甸甸的東西。”

  (本版圖片 傅擁軍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