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心驚肉跳再次被這本書的第一章呈現(xiàn)到眼前時,這一波金融海嘯其實還沒結束,它所掀起的波瀾剛開始在歐洲蔓延。也許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說法,但我堅決認為是。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金融市場出現(xiàn)驚世天劫
規(guī)模太大,便不能倒閉
“榔頭”亨利?保爾森
雪崩般的拋售
災難性的破產(chǎn)
雷曼申請破產(chǎn)
華爾街的終結
更多銀行倒閉
市場陷入一片混亂
市場恐慌的后果
保護銀行
重塑華爾街
第二章 金融界的“新人”
年輕的華爾街
華爾街先生
第三章 美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時代
敢于冒險的基金經(jīng)理
高科技行業(yè)催生億萬富翁
納斯達克的誕生
古斯?列維
集團企業(yè)風潮
并購浪潮
套利交易者
投資銀行浪潮
紐約證券交易所改革
第四章 資本市場行業(yè)的重塑
四大領先企業(yè)崢嶸畢現(xiàn)
業(yè)務整合
跨業(yè)并購
整合公司分崩離析
第五章 大型銀行的風波
儲貸危機
銀行坐上受罰席
銀行業(yè)脫胎換骨的變化
國際銀行
大資產(chǎn)負債表戰(zhàn)略
第六章 國際業(yè)務的發(fā)展
改變世界的三大沖擊
歐洲市場進入成熟期
英國金融市場的新規(guī)
國營公司私有化
日本企業(yè)崛起
新興市場
挑戰(zhàn)銀行管理
第七章 美國經(jīng)濟進入創(chuàng)新時代
債務
股權
衍生工具
金融信息技術
第八章 資產(chǎn)重組
并購和杠桿收購
分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證券市場的違規(guī)
第九章 繁榮不再
自營交易
一切都在改變
第十章 新經(jīng)濟泡沫
泡沫形成
股市崩盤
第十一章 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
另辟蹊徑的另類資產(chǎn)
對沖基金
私募股權基金
第十二章 抵押債務危機
抵押貸款Vs.結構化融資
銀行踉蹌而行
銀行深陷財務困境
拯救貝爾斯登
透視抵押債務危機
政府的新角色
第十三章 金融業(yè)前途未卜
金融監(jiān)管失敗
戰(zhàn)略失誤
過度使用杠桿
薪酬制度和道德風險
重建資本市場行業(yè)
銀行救助計劃
金融復蘇計劃
系統(tǒng)監(jiān)管者
銀行如何扭轉局面
后記
[page]
推薦序(1)
剎那間落日熔金
盡管一切都是舊的,但我們總需要強說新詞。在出版物充斥的年代,未必開卷有益,財經(jīng)類書籍尤其如此。大量未經(jīng)經(jīng)濟學起碼培訓的寫手,以其恣意想象和生花妙筆,加上對史實野傳的任意肢解,一本本暢銷書就此問世。但本書不同,作者羅伊?史密斯的專業(yè)造詣、實踐經(jīng)驗、細節(jié)刻畫、嫻熟的文字以及長焦的歷史視角,使人們在一種動蕩不安的感受中,閱讀著華爾街同樣動蕩不安的進程。讀完之后,不僅沒有安定地找到答案,反而更為困惑和憂慮。
雷曼兄弟如果獲救,會怎么樣?迄今為止,人們對次貸危機中,大機構的隨風而去仍記憶猶新。歷史或將重演,但卻難以假設。假設沒有次貸危機,雷曼兄弟會安然生存下去嗎?假設雷曼兄弟獲得及時救助,次貸危機可以避免嗎?我們只知道危機中金融機構有倒下,也有誕生,對危機的救助所帶來的危害,甚至也有可能大于危機本身。次貸危機爆發(fā)前,金融體系的膨脹,金融創(chuàng)新的眼花繚亂,金融從業(yè)人員的君臨天下,金融杠桿的岌岌可危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有人喜言,在美國,如果你不是體育或者娛樂明星,卻能獲得同等的知名度和財富,那么你恐怕就只能去金融機構了。事后看來,雷曼兄弟之死和次貸危機的發(fā)作,都不是令人驚訝的事。令人驚訝的,反而是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事前我們都能堅定地視而不見?
誰還記得那些輝煌的名字?本書翔實地介紹了華爾街重要的大玩家,那些顯赫的機構,機構中顯赫的名字,以及這些機構和名字顯赫的兼并和變遷。這些城頭變幻的大王旗,都已入于漁樵閑話。那些曾經(jīng)優(yōu)秀的機構、杰出的金融家,以及重要的金融案例各有精彩,但其失敗恐怕要么因為貪婪,要么因為自負。金融家們似乎總是大致行走在法律之內(nèi),道德之外,去爭取他們此身根本用不到的、數(shù)不清的金錢。對他們,我們不用仰視也不必蔑視,但也許我們需要有某種漠視的智慧。
搖擺舞風行的金色年代?這樣的問題有點突兀,但在閱讀本書之后,突兀感或者會更濃厚。20世紀60年代華爾街的大發(fā)展、70年代的尼克松沖擊、石油沖擊和沃克爾沖擊、80年代的金融國際化浪潮,以及隨后的技術進步、金融創(chuàng)新等。在華爾街和日本的影子背后,總讓人猜忌誰在那些歷史陰影的背后浮現(xiàn)。
什么在席卷全球?在這一點上我們大致有把握,金融在席卷全球,因為我們不思考地認為,金融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核心。因為那么多寒窗苦讀的學子,仍在蜂擁地擠入金融行業(yè)。在美國,人們一直在爭論:是誰創(chuàng)造了美國夢?是以得克薩斯的牛仔們組成的鋼鐵石油的“主街”?還是一頭教堂,另一頭流水的猶太族群和MBA族群的“華爾街”?也許到了我們不應敬畏和神化金融的轉折點了,金融體系很重要,它可能是幫手也可能是幫兇,但決定經(jīng)濟命脈的,仍然是愛迪生們,決意扭曲經(jīng)濟命脈的,仍然是政府官員們。被金融全球化?這更像是任何人無法決定的厄爾尼諾。
金融危機中核銷了什么?金融危機總是伴隨著倒閉、清算、核銷、失業(yè)和蕭條。危機中龐大的金融資產(chǎn)被不斷注銷。那些被注銷的究竟是什么?僅僅是紙面財富嗎?可能不是,金融家們被迫核銷了虛妄的、本就不該擁有的財富,政府核銷了納稅人的血汗以及就業(yè)崗位。但是,百年來危機的不斷上演,清晰地提醒我們,毫無節(jié)制的貪婪和自以為是的智慧從未被金融危機核銷過,它頑強地根植在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
本書顯然是針對華爾街和次貸危機而寫的,我們關注的是誰將是下一個危機發(fā)源地,我打賭是歐洲,歐債危機和歐洲政治家的短視,同樣深不可測。歐洲銀行業(yè)將迎來流動性危機,然后是倒閉浪潮。歐元區(qū)將迎來的是最糟糕的希臘退出,還是最強硬的德國退出的解體風險。拉丁歐洲將“左傾”化而北歐將“右傾”化,歐債危機隱約席卷而來。盡管喜劇總是受到歡迎,但遺憾的是,我們正站在衰退的起點,即將到
來的不是迎接光明,而是走入黑暗。
華爾街仍將永生?作者羅伊?史密斯在書的末尾指出,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就是無論有什么樣的監(jiān)管變化出現(xiàn),全球資本市場行業(yè) 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華爾街 都會作出調(diào)整適應,繼續(xù)存在下去。作者也許過于自信了,華爾街有其誕生,就注定了有其死亡。但有一點他可能是對的,“雷曼兄弟”也許曾經(jīng)有過票號或所羅門之類的別名,“華爾街”百年前也許在倫敦,數(shù)個世紀前也許在熱那亞或者佛羅倫薩。在這個意義上理解,也許華爾街是永生的。
中國永遠是例外的謎嗎?中國經(jīng)濟金融的增長被視做一個巨大的謎語,說不清看不清,但是它管用。中國能永遠是例外的幸運兒嗎?也許我們沒有這樣斷言的勇氣,但肯定有這種善意的祈禱。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剎那間落日熔金。和日月長河相比,金融危機只是偶爾濺起的浪花,我們的陳述更只是與此不相關的、潤澤或者蒙蔽我們自己的淡淡霧氣而已。也許身體在試遍了所有的錯誤路徑之后,我們的靈魂能最終摸索出正確的方向。
鐘偉
北京師范大學和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10月10日于知止齋
[page]
前言
1965年夏季,我在哈佛商學院放暑假期間,在康寧玻璃制品公司國際融資部找到一份實習工作,地方就在紐約州清靜的康寧小鎮(zhèn)。我的頂頭上司是一位法國人,名叫皮埃爾?羅德爾,他的妻子也是一個法國人,叫瑪?shù)吕倌荨J钇诮咏猜晻r,羅德爾夫婦在自家的宅子里辦了個游泳派對,款待從巴黎遠道而來的兩位客人,她們是瑪?shù)吕倌莸呐笥?,或是她的親戚。我和妻子帶著兩歲大的女兒,也來參加聚會,到達時卻看見兩個容貌姣好的法國姑娘上身都光溜溜的,正在池邊曬著太陽。這在當時的紐約州康寧鎮(zhèn),可不是尋常應有的做派,不過,在五指湖區(qū)這塊法國人家的小天地里,似乎也合乎時宜。兩個姑娘的身邊有兩個年輕的美國男子陪伴,是她們從紐約請來的。這兩個男人在聚會中誰也不認識,隨意和我搭起話來。
“在這里做暑期工感覺怎么樣?”一個男人說。
“還不錯吧,就是靜了點兒。”
“咳,你應該去華爾街,那里才是又熱鬧又刺激的地方。”他們倆都在我聞所未聞的兩家投資銀行做初級職員,說實在的,那時我對投資銀行一無所知。
“像你這樣的人,窩在這種地方,一定要發(fā)瘋的。他們并沒有什么真正的交易可做,不是嗎?”
“我一直忙著為巴西一家300萬美元的玻璃廠做融資。”
“那算什么交易。大不了是一家廠子。再說,你究竟能讓多少家廠融到資金呢?一年里撐死了也就一兩個,是吧?我們習慣了同時做五六單生意,全年大概要做20單以上。做股票,做債券,做并購,各種各樣的交易,全都不同。從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我說,你真該看看能不能去做投資銀行業(yè)務,不要將就著做一個無聊的人,只做一樣事情,又住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哪兒都不去。”
閑談這樣持續(xù)了一會兒,我覺得挺有意思。一年做20宗以上的交易,聽起來實在是過癮。交易各有不同,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都各異,一起共事的人和客戶也不一樣。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干。不單調(diào)乏味,不住在遠離鬧市的地方,所有這一切在我聽來都太棒了。這正合我的胃口,而且在哈佛大學讀了一年之后,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金融了,這門功課原來于我是完全陌生的。
聚會后,我告訴妻子,我結識了兩位投資銀行的人,他們說的話聽上去很有意思。
“我原以為你是不愿與華爾街沾什么邊兒的。”她說,“你還記得,找暑期實習工時,我問你對華爾街怎么想,你說華爾街太貪婪,太想成功而咄咄逼人。連到投資銀行面試,你都不想去。”
“沒錯兒,但那時我也許太性急了,思慮不周?,F(xiàn)在看來比我當初所想的要有意思得多。”
“你敢說不是因為那兩個光身子法國妞兒的緣故嗎?”
第二天,我四處跑動,問遍了公司的頭頭腦腦。“康寧公司有投資銀行給自己做財務顧問嗎?您能否在我返校的時候作個安排,讓我見一見那里的什么人呢?”
“康寧公司用高盛已有多年了。我們近幾年與他們沒做什么交易,不過,康寧國際公司倒有一個董事會,西德尼?溫伯格 這是一個職位挺高的人,兼做董事會成員。我想,或許我們可以為你安排一下。”
他們這樣做了。他們在電話中將我描述一番,說我很想得到一次面談的機會,以便咨詢有關情況。我和高盛的一位秘書交談之后,定下了面談日期。這個夏天快結束時,為了與西德尼?溫伯格會面,我來到了高盛公司,那時它坐落在百老匯大街20號,緊挨著紐約證券交易所。一位年逾40歲的男人,溫文爾雅,身材矮小但外表精明,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帶我走進辦公室,聊了一會兒,然后領我在公司轉了轉,把我介紹給他的一些合伙人。我很開心,期待著下一次面談,不過他們當時并未許諾什么。
一兩個月之后,我正在商學院的課堂里上課,一位年輕女士突然走進來,遞給老師一張便條。老師抬眼找到我,打手勢叫我過去和他說話。
“院長要見你,在他家里,馬上就去。”
這樣的事情在哈佛商學院通常是不會有的,一定發(fā)生了什么特別緊急的事。我深信我們住的公寓樓已被炸毀,里面的人均已喪生,或有別的諸如此類的事;我趕緊動身,匆匆趕到院長的家,這是一座很顯眼的喬治王朝時期風格的大房子,我此前從沒來過。敲開門,我向一位男管家模樣的人作了自我介紹,他便引我來到一間陳設簡樸的客廳。幾分鐘后,走進一位身形矮小較為年長的男士,他身著筆挺整潔的三件套西裝,上衣掛著一根老式的金表鏈,皮鞋擦得油光可鑒。我起身和他握手,身高1.9米的我,立在他身旁像座塔似的。
“我是西德尼?溫伯格。”他說道,發(fā)出含糊的口音。
這怎么可能呢,我心想,這并不是我在紐約見過的人。
“你愿意到高盛工作嗎?”
我說了一番話,大意是高盛留給我的印象多么深刻之類,但又說現(xiàn)在為時尚早,我還沒有開始求職面試。
他問我是否貝克爾獎學金獲得者,也就是說第一學年是否屬于排名前2.5%的學生,我照實說,我不是。
[page]
“嗯,如果你愿意勤奮工作,我們或許可以為你提供一席之地。會有人與你電話聯(lián)系的。”接著,他站起身來,再次和我握手,離開客廳又回去開會 他先前為了和我談話暫時離開了。我出來后連忙跑到圖書館,在《名人錄》里查到了西德尼?J?溫伯格。原來,剛才與我說話的,是真正的西德尼?溫伯格。我查到自1930年以來,他就是高盛公司高級合伙人,并且顯而易見,他在公司里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盡管他僅受過8年的學校教育,但與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和約翰遜等幾位總統(tǒng)都私交很深,是美國企業(yè)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董事,一度在多達35家公司的董事會任職,同時也是哈佛商學院的一位監(jiān)事(由此可知,那天他為何出現(xiàn)在院長的家了)。此外,我還得知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小西德尼?J?溫伯格和約翰?利文?溫伯格。兩位都在高盛公司任職,這便可以解釋為什么會有最初那位神秘的西德尼?溫伯格,也就是通常在高盛人稱吉姆的那個兒子,他在康寧國際公司兼任董事。我猜想,康寧公司的人曾致電小西德尼?J?溫伯格辦公室,辦公室告訴他們怎么找到吉姆,吉姆便見了我,又告訴了他的父親。
哈佛商學院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我們這一級大約有800名學生,第一年就分為八個組,每組約90人,所有的課程800人全在一起上,教室是像圓形露天劇場一樣的地方。暑期實習之后,我們在一起討論所見所聞,也暢談心目中畢業(yè)后想去的地方。我們組里有一位文雅自信,愛穿正裝的紐約人,名叫史蒂夫?芬斯特,他才華橫溢,以最優(yōu)等的成績從哈佛大學本科畢業(yè),對金融和華爾街似乎了如指掌。他暑假期間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畢業(yè)時卻被安置在五角大樓,作為“精明小子”國防分析師中的一員服役數(shù)年,為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工作,麥克納馬拉也曾是哈佛商學院的明星學生,此時是美國國防部部長。史蒂夫認為,我們組除他本人之外,有三個學生應該投身于投資銀行這個行當:一是邁克爾?彭博,史蒂夫引導他投向所羅門兄弟公司,這是一家風格粗獷、注重交易的公司,對論資排輩和出身正統(tǒng)與否毫不在乎;二是雅德?雷斯,史蒂夫曾向摩根士丹利的數(shù)位上司褒揚推薦他;第三個就是我。史蒂夫一聽說我與高盛公司的接觸,便鼓勵我努力在高盛謀職成功。我接到高盛邀請,回紐約又接受了幾次面試,不久之后的圣誕節(jié)高盛就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我在高盛所接觸的人,都使我感到舒服自在,所以我雖一直在與其他公司接觸,但認定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機會,于是就欣然接受了。這個決定為我開啟了一個延續(xù)33年之久的事業(yè),其間,我從業(yè)務助理做到業(yè)務副總裁,再到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直到1999年高盛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行上市,不再需要有限合伙人為止。事實上,我們這幾個史蒂夫所勸薦的人,最終都落腳在他為我們所選的地方;他自己從美國國防部退役之后,加盟雷曼兄弟公司,也像我們一樣成了合伙人,專門從事錯綜復雜的公司重組業(yè)務,并且因為聰明有才,在這里被人尊敬地稱為“教授”。當時我們班去了華爾街的,還包括湯姆?詹姆斯(就職于雷蒙德詹姆斯公司)、維克?西蒙斯(在保誠證券)、湯姆?韋瑟爾(在蒙哥馬利證券),這三人后來都成了所在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不過,我們?nèi)嘣谌A爾街供職的,人數(shù)可能大大低于5%。史蒂夫?芬斯特日后不幸身患癌癥,告別了華爾街,加入哈佛商學院的教員行列,在哈佛大學服務了幾年。他還鼓勵雅德?雷斯和我登上三尺講臺(雅德后來執(zhí)教于弗吉尼亞大學),同時自己作為邁克爾?彭博的顧問,與他關系非常密切,并在彭博資訊公司董事會任職,直到1995年去世。
1988年,在與史蒂夫進行全面的商議之后,我作為高盛公司的一般合伙人辭去職務,接受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教職,專任金融學教授,直到今天,我始終在這里教授投資銀行學,經(jīng)歷了該門學科的各種變化。
這樣說來,我倒是擁有一個有趣且有利的地位,可由此觀察一個行業(yè)(即資本市場行業(yè))的發(fā)展和演變 自我加入其中以來,行業(yè)變化已超出所有預期之外。它已成長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活力、最具爭議性的一個行業(yè)。這一行業(yè),開始于20家左右的小型合伙制公司,這些公司相互間都有些關聯(lián),資本總額不足1億美元,身處紐約而業(yè)務多半局限于美國境內(nèi);這一行業(yè),40年來已經(jīng)徹底改觀,變化之大或許超過了其他任何行業(yè),而今主要包括10個左右競爭激烈的巨無霸式全球運營的玩家,全都是公眾持有的公司,總市值一度超過1萬億美元。它們的業(yè)務從紐約伸展至倫敦、法蘭克福、孟買、東京和上海。如今,每年由企業(yè)、銀行和政府募集的約達12萬億美元的資本,3/4源自資本市場,而該市場發(fā)行在外的債券和股權證券的估值,2007年年底已超過140萬億美元。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資本被各式各樣的投資者擁有和交易,它們遍及世界各地,如養(yǎng)老基金和共同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私營財富管理機構、主權財富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對沖基金,以及種類繁多的投機者。
盡管這一行業(yè)的發(fā)展動力充沛,持續(xù)不斷,然而華爾街公司卻少有歷經(jīng)變化和變化所致的繁榮,依然活下來的。1966年排名前20位的投資銀行,現(xiàn)在幾乎沒有一家還在原先的招牌下經(jīng)營;合伙制投行已不復存在,一些曾經(jīng)實力雄厚的公司不是倒閉,就是被人收購,在同業(yè)兼并之中銷聲匿跡。另有一些聲名卓著的公司,被華爾街之外的大型企業(yè)收購,拆分之后因未能發(fā)揮預期作用,又遭到拋棄。只有一家公司,經(jīng)歷2008年喧囂動蕩的多事之秋后,盡管先前從合伙制投行轉為公眾公司,現(xiàn)又變?yōu)殂y行控股公司,但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了原有的自我,這就是:高盛公司。
1966年至今,是一個歷險之旅,一路上充滿了危險和機會;即便是目前,資本市場行業(yè)也像以往一樣,未來仍是茫然莫測。1966年以來的旅程一直受到多種因素的挑戰(zhàn),譬如金融管制的放松、新技術的問世、全球化浪潮、公私監(jiān)管者、檢方和原告有增無減的審視和監(jiān)督。資本市場行業(yè)已對風險暴露采取全然不同的嶄新態(tài)度,在做市、自營交易、批發(fā)借貸和“私募股權”等方面積極進取。40多年來,傳統(tǒng)的股票和債券承銷以及財務顧問業(yè)務,在行業(yè)日常收入流中逐漸縮減,僅占到相對較小的一部分。今天的大型華爾街公司,收入一半以上來自美國境外業(yè)務活動,員工一半以上身居境外(其中多數(shù)人不會說英語)。每年都有新產(chǎn)品和新服務上市,舊有產(chǎn)品和服務迅速被遺棄,或者與互補產(chǎn)品和服務一起被廉價普及。
現(xiàn)在,業(yè)內(nèi)公司要安身立命,全看公司股價表現(xiàn)如何,而股價又隨著市場周期和各個公司的成功與挫敗起起伏伏。市場出現(xiàn)繁榮和泡沫之后,雖
然接著又出現(xiàn)凸顯波峰和波谷的恐慌和驟跌,但繁榮和泡沫終究已成了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在其中獲得成功的人,至少在公司業(yè)績良好的時候,已領略到了收入高至驚人數(shù)字的喜悅。但是,成功有時也變幻莫測,致使整個產(chǎn)品線脫軌的市場轉換也時有發(fā)生。管理層變動頻繁,裁員又會周期性地出現(xiàn)。不僅一般雇員,而且管理者也日益意識到,他們的價值只等于自己所能產(chǎn)出的東西 正如有人所謂的“你捕殺到什么,就吃什么”;即便非常成功的職業(yè)生涯,過去常常延長到接近古稀的年齡,而今卻往往40多歲就結束了。從多種角度看來,這已是一個與先前迥然不同的行業(yè);而且,它仍在不斷的演變之中,并如我們近年所親身見證的那樣,依然富有風險。
資本市場行業(yè)的變遷史是一部極不尋常的歷史,其中充滿了眾多有趣而多彩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領袖人物,他們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艱難時期,肩負引導和保存公司的重任,拼搏著,掙扎著,作出了種種努力。為了擺脫困境,他們必須找到智慧的策略,必須找到公司上下都愿意且能夠付諸實施的策略。在市場上下跌宕之中,還得將聰慧的,有才華的,忠心耿耿的人,招到公司、留在公司。還得將控制措施和行動方針部署妥當,使那些措施和部署既不傷害積極性,又可促使公司脫離困境。這些領袖中有多人所作的貢獻,為各自公司未來多年的前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本書的經(jīng)緯,而總體說來,本書的目標在于為資本市場行業(yè)提供廣角透視,考察該行業(yè)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歷史變遷。
在撰寫本書各章時,我從先前的同事和競爭對手,以及從事該行業(yè)的朋友處,得到了諸多幫助。其中數(shù)位,為探討書中的錯謬和缺漏,閱讀了一些章節(jié),他們是:阿瑟?澤克爾(美林證券)、查爾斯?墨菲(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蓋瑞?羅森菲爾德(所羅門兄弟公司)、雅德?雷斯(摩根士丹利)、吉姆?溫伯格(高盛)、鮑勃?弗里德曼(高盛)、彼得?薩克斯(高盛)。迪克?斯科里納和喬?麥克拉弗蘭提供了一些見解和幫助,解釋以往出現(xiàn)的若干法律和監(jiān)管變化;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史蒂夫?布朗,在有關對沖基金的方面給予了幫助。拉里?金克林、勞爾德?布萊克費恩、邁克爾?科爾斯提供的建議都使我獲益匪淺,很多行業(yè)參與者和觀察家所撰寫的回憶錄和其他已出版文字,也對我大有幫助。對以上所有人士,在此深表謝意,同時聲明,書中的一切觀點和分析,完全由作者負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