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團隊兵法

2009-12-15 22:08:57      挖貝網(wǎng)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四十余名倭寇殺死砍傷平民和士兵三千余人,令人聞風喪膽。但是在戚繼光率領的十三次戰(zhàn)役中,殲敵數(shù)以萬計,其中最大傷亡竟然僅有69人,烏合之眾如何戰(zhàn)勝倭寇“特種兵”?“鴛鴦陣”又是怎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呢?

  文/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作者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余名倭寇從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進逼,搶掠之后逃向淳安。這本來只是一起搶掠事件,搶也就搶了,事也不大,可這幫路盲不知是不是沒有向導,轉了半個多月,居然轉到了南直隸(今江蘇一帶),在常州、蘇州附近搶了一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后在大軍圍捕下,這群小毛賊才最終被殲滅,據(jù)說當時被他們殺死砍傷的平民士兵已達三千余人。

  一直以來,這個故事都被用來說明明軍的腐朽、無戰(zhàn)斗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在它的背后,隱藏著讓人驚心動魄的真相。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搶掠,因為參與這次搶劫的四十多個倭寇并不是一般人,他們是浪人。從小就接受過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大多數(shù)人都練習劍道,練就了一身砍人的技術,即使參加黑社會火拼,拿西瓜刀對砍,估計一個對付五六個都不成問題。

  這樣的四十多個倭寇,其戰(zhàn)斗能力可想而知,在當時,大致就相當于四十多個特種兵,而駐守各地的,大都是戰(zhàn)斗力極差的守備兵,或是民團團練,基本上也就算個民兵水平。

  招兵簡章決定員工素質

  戚繼光二十八歲時接任了寧紹臺參將的職務,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時刻盼望著大干一番事業(yè)。扯,取出了他隨身攜帶的弓箭,從容地命令部下: “此處哪里有高地,帶我去?!?站在高地上的戚繼光審視著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數(shù)眾多的明軍四散奔逃,幾百個倭寇在后面窮追不舍,肆無忌憚,看來敗局已定了。然而他決定挽救危局——憑借他一個人的力量。 戚繼光拈弓搭箭,拉滿了弓弦,瞄準帶頭沖鋒的倭寇頭領,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練終于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機會說到就到,戚繼光剛剛上任一個月,倭寇就來了。這一次他們搶掠的目標是浙江慈溪。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開到了慈溪東南的龍山,在這里,他們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龍山之戰(zhàn)就此拉開序幕。這場戰(zhàn)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著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只是因為它實在過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開始,又莫名其妙地結束。 終于遇到敵人了,戚繼光十分興奮,他立刻觀察地形,布置謀劃,安排攻擊隊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沒有人執(zhí)行他的命令——他們都跑光了。 威風凜凜的明軍果然不同凡響,遇到人數(shù)遠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觸即潰,別說攻擊,連逃命都顧不上。前鋒潰敗,中軍也動搖了,連戚繼光的副將也拉著他的衣袖,讓他趕緊逃跑,再不跑就來不及了。 然而驚愕的戚繼光很快恢復了平靜,他掙脫副將的拉 戚繼光十分高興,他決定借此機會與倭寇大戰(zhàn)一場。根據(jù)情報,倭寇只有上千人,為確保安全,他召集了上萬名士兵,準備以多打少,用勝利慶祝開門大吉。

  然而他并不知道,開門不一定會見喜,有時也會碰釘子的。他立刻觀察地形,布置謀劃,安排攻擊隊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沒有人執(zhí)行他的命令——他們都跑光了。前鋒潰敗,中軍也動搖了,連戚繼光的副將也拉著他的衣袖,讓他趕緊逃跑,再不跑就來不及了。

  這樣下去,不被累死,也會被連累死。戚繼光決定上書,要求重新練兵。 文書送了上去,胡宗憲看過之后,冷笑一聲,給了他一個十分經(jīng)典的回答:“浙江人要是能訓練出來,我早就去練了,還用等你來?!”

  戚繼光思考片刻,說出一句話,讓胡宗憲改變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偶然路過一個地方,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他經(jīng)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斗毆。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義烏礦工、鄉(xiāng)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fā)械斗,雙方參與毆斗人數(shù)累計達三萬人左右,歷時四個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結束,死傷共計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無數(shù)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陣,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農民用鋤頭,礦工用镢頭,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著兇光,狂叫著沖進敵陣,大砍大殺,生人勿近。

  他們不但砍人勇猛,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yōu)良的斗爭傳統(tǒng),父親傷了兒子替,哥哥殘了弟弟上,就連被人打到剩一口氣,抬到家就死的人,臨死前還要留下一句遺言:我死之后,你們接著打!

  “征戰(zhàn)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zhàn)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他只是急忙趕了回去,并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準我在義烏征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胡宗憲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議。

  對于義烏人的戰(zhàn)斗精神,戚繼光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提高招兵標準條件,只有最為精銳、最為勇敢的義烏人,才能成為這支強大軍隊中的一員。

  那么要想加入戚家軍,必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大致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類比答案:即使你能通過層層海選,進軍選秀節(jié)目總決賽,也未必能考得上戚家軍。

  絕非聳人聽聞,在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所著的《江南經(jīng)略》中,有著這樣一份詳細的招生簡章,如果不服氣,大可以去對照一下:

  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干過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 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zhí)拗)的人也不能用。

  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干過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

  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zhí)拗)的人也不能用。

  概括起來,戚繼光要找的是這樣一群人: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為人老實,遵紀守法服從政府,敢打硬仗,敢沖鋒不怕死,具備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實證明,義烏確實人才輩出,雖然戚繼光招聘要求非常之高,但經(jīng)過海選,依然有四千多人光榮入選。

  解讀

  管理培訓上有一句哲理名言:選擇比培訓更重要。 戚繼光選擇部屬先有戰(zhàn)術模式,然后根據(jù)戰(zhàn)術模式再去選擇人員,此之所謂:古之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

  曾國藩選人也如此,他只找湖南鄉(xiāng)下人,粗手大腳,憨厚老實,亦是配合他的戰(zhàn)術要求。這,讓我們感悟到: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企業(yè)在選人時,亦應考慮這幾個要素: 與業(yè)務模式或工作模式的匹配; 與公司管理風格的匹配;與公司文化的匹配。

  企業(yè)領導者可用心分析那些未做出什么貢獻就離開公司的員工,那些懷著怨恨離職的員工,還有那些反戈一擊的背叛者,在公司當初選擇他們的時候是否看出些端倪,選人真的要慎之又慎?。?/p>

  鴛鴦陣——協(xié)作法則克服個人缺陷

  經(jīng)過嚴格訓練,義烏軍已經(jīng)具備了極強的戰(zhàn)斗力,然而在幾次與倭寇的遭遇戰(zhàn)后,戚繼光無奈地發(fā)現(xiàn),雖說每次都能擊敗敵人,卻總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傷亡比例差不多。

  這實在不是我軍無能,而是敵人太兇狠,實事求是地講,日本倭寇的戰(zhàn)力確實極其強悍,因為這幫人孤懸海外搞搶劫,隨時可能被人打死,想要活命只能拼命,而其中更為可怕的,是使用武士刀的武士和浪人。

  要知道,一個日本人要想熟練地使用武士刀,至少要經(jīng)過五年以上的訓練,而且讓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在近身搏斗時,他們的刀很少與明軍武器相碰,出刀極其冷靜,總是窺空出擊,專斬沒有盔甲包裹的柔弱部位,不擊則已,一擊必是重傷。說他們是武林高手,實在一點也不夸張。

  相對而言,義烏兵的戰(zhàn)斗精神也很頑強,但畢竟訓練時間短,武藝這東西又不是燒餅,說成就成,而與對方死拼,實在也不劃算,自己手下只有四千人,全日本的人都有成為搶劫犯的潛質,就算拼死對方四五千人,也是無濟于事的。

  戚繼光很清楚,如果單靠近身肉搏,成本太高,且很難消滅倭寇,但在那個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除了抄家伙和敵人對砍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就在戚繼光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人來到了他的身邊,幫助他找到了那條制勝之道。唐順之,當時的兵部職方司郎中,就是明軍的總參謀長,交給戚繼光一本書,并告訴他,制勝之道就在其中。

  在唐順之交給戚繼光的那本《武》里,有一卷名為“秘戰(zhàn)”,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秘戰(zhàn)者,即新名鴛鴦陣之謂也。這種全新的陣型即因此得名—鴛鴦陣。鴛鴦陣是古代軍事智慧的偉大杰作,作為一個近身格斗陣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們卻依然無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兩萬余名倭寇向浙江進發(fā),目標是臺州,著名的臺州大戰(zhàn)就此拉開序幕。

  當戚繼光趕到寧海的時候,已有上千名倭寇登陸,看見明軍趕到,他們卻并不驚慌,因為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明軍最為畏懼的就是近身搏斗,只要靠近他們,擊破前軍,他們就會爭相逃竄。

  他們發(fā)動了沖鋒,事情的順利似乎超出了想象,他們剛剛沖到明軍面前,還沒來得及動手,對方的隊形竟然自行崩潰,三三兩兩地聚在了一起。倭寇們十分高興,在他們看來,即將開始的又是一次貓追老鼠游戲。

  但如果他們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看似慌亂分散的明軍卻都有著相同的人數(shù)—11個。而在他們普及算術教育之前,就聽到了一聲響亮的號令:“列陣!”

  于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陣型——“鴛鴦陣”就此出現(xiàn)在倭寇們的眼前,這也是它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亮相。

  這是一個盡乎完美的戰(zhàn)斗隊列,因為它有著無可挑剔的位置組合和武器裝備。在這十一個人中,有一個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余十個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的背后。

  雖說只有十個人,他們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并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在隊長身后,是兩名持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后面的戰(zhàn)友,并首先投擲標槍發(fā)動進攻

  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后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一種特制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干,上面扎滿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wǎng)一樣,任誰也過不來。

  狼筅兵的后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使用長矛前刺。隊列的最后,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回,從側翼保護長槍手。

  所謂無知者無懼,寧海的倭寇們不管三七二十一,玩起了武士道,拼了命的往前沖,但還沒走幾步,很多人就被飛來的標槍射倒,運氣好點的繼續(xù)沖,就會被盾牌擋住,或者是被狼筅鉤住,倒刺拉扯幾次,就算不死也要掉層皮。

  情況大致就是這樣,倭寇沒沖多久,就被標槍、狼筅和長矛殺死大半,剩下的雖然不知道這套陣法的結構和奧妙,但有一點他們是清楚的—不快跑就死定了。

  寧海前哨戰(zhàn)就這樣結束了,倭寇死傷200余人,戚家軍除一人輕傷外,毫無損失。

  解讀:

  可以明顯地看出,這十一人的步兵班組成一個有機的團隊。取得預定戰(zhàn)術的成功,要靠各個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個人突出的機會,正由于如此,主將戚繼光才不憚其煩地再三申明全隊人員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體賞罰來做紀律上的保證,就是“連坐法”。

  以上這段描述或許能給我們業(yè)務管理者一些啟示,因為多數(shù)業(yè)務管理者常會犯倭寇入侵初期明朝統(tǒng)治者類似的錯誤:只有指標沒有指導。各個單位業(yè)績指標都規(guī)定的清清楚楚,但是如何達成這些指標?運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業(yè)務模式?各個單位之間如何配合?我們則發(fā)現(xiàn)大家只有理念、經(jīng)驗和說教,唯獨缺乏一套戰(zhàn)術模式。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就是指這類思路不清晰的業(yè)務管理者。

  變陣——與環(huán)境靈活匹配的動態(tài)法則

  隨后,為了反擊侵犯臺州的倭寇,戚繼光率部前往臺州城,在離城兩里的花街與倭寇遭遇。 如之前一樣,戚繼光又擺出了鴛鴦陣,倭寇們則排出一字陣迎戰(zhàn)。所謂一字陣,就是一字排開,實在說不上有多高明,然而意外發(fā)生了,戚家軍雖然取得了優(yōu)勢,砍殺了很多敵人,卻未能如以往一樣,迅速擊潰敵軍。

  在后方觀戰(zhàn)的戚繼光也很納悶,但片刻之間,他已然找到了原因——地形。

  鴛鴦陣是一個威力強大的陣型,但畢竟有十一個人,要發(fā)揮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間,而花街地形狹窄,根本施展不開,戰(zhàn)局自然陷入僵持,于是戚繼光下達了第二個命令:“變陣”

  瞬息之間,鴛鴦陣突然發(fā)生了變化,開始了第一次變陣。

  隊長身后的兩列縱隊各自分開,以五人為單位進行布陣,狼筅兵邁步上前,與盾牌并列,形成第一道防線,兩名長槍手跟隨其后,短刀手殿后,開始獨立作戰(zhàn)。

  如果說鴛鴦陣是戚繼光改編自唐順之原創(chuàng)的話,那這個陣型應該算是他的獨立發(fā)明創(chuàng)造,主要用于狹窄地區(qū)的巷戰(zhàn),它的名字叫五行陣。

  畢竟人少好辦事,五個人比十一個人要靈活得多,倭寇們揮舞長刀,面對五行陣,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要被狼筅掛住,頃刻之間就會被長矛刺穿,雖然許多人持刀狂呼,死戰(zhàn)不退,但除了身上多幾個窟窿,實在沒有更多的收獲。

  于是他們決定逃跑,也就在這個時候,戚繼光再次下達了指示。陣型就此開始第二次變化

  在命令下達的那一刻,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兩名長槍手緊跟在他的身后,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別站在長槍手的側方,保護他們的側翼。陣型在狼筅兵的帶領下,開始發(fā)動追擊。

  這是鴛鴦陣的第二種變化,它的名字叫三才陣。主要用于沖鋒進攻,或是敵軍敗退時的追擊。

  當然對于日本人而言,陣型變不變,實在已經(jīng)不重要了,五行陣和三才陣都是要人命的,跑路才是最佳選擇。戚家軍追擊殘敵,再次大獲全勝。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戰(zhàn)斗結束,倭寇傷亡一千余人,全軍潰敗,救出被擄百姓五千余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

  在新河之戰(zhàn)與花街之戰(zhàn)后,倭寇大勢已去,戚繼光繼續(xù)發(fā)動攻擊,并在上鋒嶺和長沙之戰(zhàn)中大量殲滅敵軍,同年五月末,進犯倭寇全線敗退,日本的仁兄們乘興而來,被人追著屁股打了一個月,沒有搶到錢,反而賠了本,只好敗興而歸。

  這是一次光輝的戰(zhàn)役,是一次以戚繼光的徹底勝利,日本倭寇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的戰(zhàn)役。

  自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繼光率其所部四千明軍,對陣兩萬敵軍,在無其它軍隊配合的情況下,五戰(zhàn)五勝,共計殲敵五千五百余人,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史稱“臺州大捷”。

  解讀:

  很多公司都強調規(guī)則的嚴肅性,但是卻恰恰忽略了如何在規(guī)則的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在設立分公司時如何兼顧地方的人文習慣,在不同部門之間如何兼顧工作性質帶來的行為差異等,而不是一遇到不得不違背規(guī)則去做的事情的時候,匆促的“法外施恩”,破壞規(guī)則。戚繼光的“變陣”既尊重了規(guī)則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又有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預案,能夠臨危不亂,這實際上是一種對規(guī)則的靈活處理。企業(yè)在應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時,人才的工作性質變動時,也需要有隨時“變陣”的預案。

相關閱讀